小木屋想 Netflix For Everything
Netflix For Everything !
这是刚认识的大树(姚书奇)的微信签名
大树和两个朋友在2018年创办了一个会员制的在线图书借阅服务平台“小木屋”。
(Costco →Netflix )模式很清晰,像图书馆一样:注册缴费后,在线借书,每次最多三本,借阅与还书都通过免费快递,如果觉得喜欢,还可以把书买下来比如5.5折。
因为是用户自己选择想看的书,借阅得越多,平台就越清楚用户的偏好,可以精准地推荐,这是小木屋官方公众号
青训营的风呓阁等几位朋友都向我强力安利,所以我昨天在北京拜访了小木屋。
以下是根据对话内容和个人解读,按照青训营商业分析框架整理的纪要,这里是公开版本,可能会有偏差,不代表小木屋官方看法。*代表作者观点,特此声明。
关于用户需求
——————
中国人一年才购买900亿元书籍,平均每年读4.67本书,平均每46万人才拥有一个图书馆,而且这两个数据还被一二线城市拉高成80/20式的不对称。
所以在一线城市以外的地方,公共借阅图书的难度很大,反过来说,经营图书馆肯定亏损。这种恶性循环之下,用户只能买书,可是书很贵,关键是贵得不值得,为什么?
1、综合成本高:书籍在买来之前,完全不能确定是否值得读,何况每个读者的标准都不一样。因此,去书店的时间或线上买书的时间、买书花的钱、看书弃坑之前的无意义阅读时间,是三大成本。
2、书非借不能读也:用户买回的大多数书籍,并没有认真深读,变相的闲置,也许另一位用户才是真正想读这本书的终点站。
3、弃书不好处理:占地方,书当废品卖不值钱,上二手平台卖书手续复杂而且不能变现(大多为平台账户余额,用来兑换购买平台的其他二手书籍)。
4、小结:如果用户,特别是重度阅读用户,能够先租后买,那么会大大降低买书的综合成本。如果这本书真的喜欢,就买了;如果这本书只值得读一次,品牌溢价不值得那么高,那么就给下一个用户试试。用户体验极大地提升了!
关于用户画像
——————
1、小木屋目前三类用户:95后、宝妈、职场人士。
2、共同点:大量阅读一次性书籍,比如漫画、普及读物、儿童绘本、轻度社科等等。
3、大多数用户,没接触过得到、樊登读书会等焦虑需求为主的90型用户平台。
4、二三线用户超过70%占比。
5、女性用户超过60%。
* 其他数据考虑企业利益,不在这里披露
关于定位
————
1、同时兼具两种导向:成本导向对应上述三类用户的场景和年龄特点、价值导向对应上述三类用户中的重度阅读用户(已经不仅仅是省钱省时间的诉求了)
2、同时兼具两种驱动模式:不断引入主流书籍,多满足一些借阅需求,实现供给驱动;跟踪重度用户,不断引入新的书籍品类,用户想看的书都能从平台借阅到,再小众再长尾的书都可以,实现需求驱动。
*猜测:当平台规模足够大的时候,将完全转向需求驱动。另外,未来能精准定位用户时,平台就超越了长尾的范畴了。
3、同时满足两种用户:9型用户的90型成本导向、1型用户的1型价值导向(这批用户读书已经不仅仅是为了学习而是人生乐趣)
* 分析:二三四线城市的供给驱动的成本导向的9型用户的90型需求、沉淀出的需求驱动的价值导向的1型用户的1型需求,这个沉淀速度不取决于小木屋类平台的努力,取决于这个社会从规模经济向效率经济转型的速度快慢,即人的心智成熟速度。
关于产品
————
1、目前月卡、季卡、年卡费用和押金,是不是最优定价,还未可知。
*这一点可以不断摸索,直至找到用户效用的平衡点,然后保持这个平衡点的前提下,不断的提升规模效应,让用户体验大幅上升,向1型需求靠拢,或者降低费用价格向90型需求靠拢。其实最好同时或轮流向这两个方向做功。
2、目前有16万册书籍在库,约2万个品类。单个用户每次可以借3本书,那么理想状态下,总库存书籍册数:用户数 = 4:1,因为不可能刚好只准备3倍的书籍,要有冗余才行,何况书籍借阅得多了,总会损耗。目前这个值是6,在用户体验和资产闲置之间找平衡,太不容易。
*未来用户规模增长后,这个数字应该看到不断优化,否则一定是运营出问题了,或者这个模式有什么地方存在bug。
关于商业模式
——————
综上所述,小木屋未来存在四个阶段的商业模式演化:
第一阶段:图书馆服务的线上Costco
每件事、每个细节都要努力,让正循环不被打断。大树认为这个阶段最大的瓶颈在于:书籍品类是最大的限制,要螺旋上升,太快则平台失血,太慢则用户不满意。
*补充:同时客群一定要稳定,因为书籍天然就不是同质化商品,采集需求和安排供应就很难,如果客群不能留存,那么平台会做很多“无用功”,迟早反映在用户体验下降或者年卡费用价格不能主动下调(效率越高越能主动降价)。另外,前期长尾用户的平台服务要适度。
*分析:没啥可说的,就像拼多多的第一年一样,就是烧钱,会闲置书籍,会各种效率不高,只要付费用户能增长,但这里还是很大程度受大环境特别是城市居民心智成熟速度的制约。因为阅读本身是一种自由时间,要靠用户自身来确保将自由时间花费在阅读上。还好目前三类用户的场景或年龄特点极度突出,阅读时间有很高确定性。
第二阶段:图书领域的Netflix
这个阶段的用户体验来源,在于用施君老师的万能公式,去实现对整条供应链(制造环节、渠道环节、分销零售环节)的全面改造整合。大树想去对所有的书店、出版商开放系统的想法,确实挺棒!
*分析:但这个阶段能否成功,关键取决于第一阶段能否快速做大,越过某个里程碑级别的付费用户数。因为小木屋必须证明自己是真正的Costco式的服务,才能有足够大的规模效应,才能拿足用户各种阅读行为数据,从而实现合并同类项,最后实现Netflix的订阅或者拼多多的C2M。大家想一想,如果拼多多的拼团只有几个人,哪有什么上游厂商愿意专门来组织生产?
第三阶段:文化领域的Netflix 、C2M
第四阶段:Netflix For Everything !
*期待但无法现在预测分析
关于盈利模式
——————
1、采购成本:正版书籍均价40元左右×大量采购5折/每本书被借阅10次后损毁×每一单快递中配3本书 = 每单快递发货的采购成本合计6元。这个公式有一定的不确定性,或者说有很大的弹性。
2、平台支出摊销+仓储物流费用:暂时不计算,因为存在规模效应,假设未来占比越来越小。但如果商业模式进入第二阶段,这部分支出将大幅度由社会闲置资源来对接,实现双赢。
3、快递成本:寄给用户、回收书籍,一共是两次快递,目前合计20元。
4、小结:每单3本书的综合成本是26元+平台支出。如果用户认为成为付费用户后,能够节约阅读费用,特别是本文开头的三大综合成本,那么假设用户每月订阅一单(看完3本书),总成本为260元+平台支出,现在年费365元肯定是能盈利的,而且未来优化空间很大。
*核心证明有待验证:年费365元 VS 用户满意度(一年看过36本书,能否有9本以上的阅读体验很好,ps:365元/图书零售均价40元=9本)
*消息:目前有活动买一年送一年,相当于4.5本的阈值,决定用户是否满意
关于有效区域
——————
1、目前是二三四线城市中的三类用户的场景和年龄段,这属于有效区域,目前的6.3万付费用户,还未完全成型,或者说越过规模效应的生死线。
2、平台的目标就是在有效区域内开始向下扎根,粘住重度用户。
关于竞争优势
——————
1、有效区域内的规模效应最大化带来的低成本结构:
毫无疑问,用户越多,书籍这一生的效率就被用足、用准(最终被某个读者买下来),这种网络效应是社会价值最大化的体现,在商业上,体现为用户看书综合成本直线下降,而且无需作家和出版商让渡利益,其实他们本来就赚得够少了。
2、高附加值带来的心理份额独占:
这是Netflix和拼多多的模式特点,因为减少了经销成本、降低生产和物流的盲目性、减少摩擦成本(各种智商税书籍和看一遍就扔的书籍。
以下为青训营会员阅读内容,不在公众号提供:
1、为什么用户群和B站用户画像很像?
2、多抓鱼这些二手平台,是竞争对手吗?
3、为什么要付费?
4、为什么70%用户在二三四线城市?
5、对上市公司或行业的影响?
6、你有什么感想?
7、怎么估值?
8、还有哪些有可能Netflix化的领域?
9、我们打算做什么?
近期原创,更多内容点击公众号菜单
欢迎点“在看”